#世界最美書店蔦屋扭轉出版業寒冬
最美書店蔦屋登臺,你去過了嗎? 快跟小編分享一下 :)
#新聞評析
日本蔦屋登臺 看看世界最美書店如何扭轉不景氣
近來媒體報導,傳統有著「書店街」之稱的臺北市重慶南路又有書店關門歇業,都快轉型成「旅館街」,再次應證實體書店與出版業陷於寒冬的情況。另一方面,日本蔦屋書店(Tsutaya)卻在此時大舉插旗臺灣市場,並於統一時代百貨5樓開闢「TSUTAYA BOOKSTORE信義店」,一點也不怕跟誠品信義店對打。兩相比較之下,不免令人好奇為何會有這般迥異的發展。
隨著科技進步,資訊的傳播管道與速度大幅成長,已使得民眾的閱讀與購書習慣產生重大改變。不過,這並非代表民眾不願再步入書店;舉例來說,有些民眾仍願意到實體書店翻閱書本,但卻選擇價格較便宜或折扣較大的網路書店下單。由此可看出2點,包括民眾仍喜愛實體書;以及更重要的,便是如何將民眾導回實體書店消費。
一片低迷的書市當中,日本蔦屋書店的轉型經驗相當難得,也值得我們借鏡。成功走出自己的路,讓蔦屋旗下代官山T-Site門市被美國知名生活娛樂網站Flavorwire選進「世界最美20家書店」,也是唯一獲選的日本書店。而代官山T-Site的成功經驗,則可分為3方面探討:
(一) 簡約設計富含巧思 營造新閱讀生活
位於東京的代官山T-Site以蔦屋書店為中心,打造出結合生活風格的店鋪而凝聚出的文化社區,雖位於熱鬧繁華的澀谷區,但周遭林蔭圍繞,形成鬧中取靜的絕佳環境。店內視覺設計主打「日式現代中產階級家庭」氛圍,並以暖色調的間接照明打造閱讀環境,加上簡約的擺設,以及採取透空的書櫃設計,讓整體空間維持穿透感,消除人與書本間的隔閡。
(二) 善用空間設計與特色主題 創造價值中心
存於書櫃之間的,不是呆板的閱讀體驗,而是蔦屋擘劃生活提案的重點場域。由於出版型態多元化,網路書店與電子書的價格優勢均壓縮實體書店的利潤,死守著傳統書籍販賣的商業模式難有業績突破,也無法為品牌創造價值。因此,善用實體空間優勢建構主題環境,讓讀者閱讀之餘也能身歷其境,藉此提升消費體驗。
舉個例子來說,代官山T-Site的美食書區不僅典藏豐富,店家更進一步活化利用通道之間的空間,根據時節轉換及主題,在特別闢設的展臺呈現出綜合性展示。譬如針對義大利食譜的主題,讀者在尋書過程中,也能在周邊展示臺看到實際陳列、販售的義大利麵、醬料與料理工具等。
(三) 結合咖啡香與書香 打造居家空間
多數書店希望消費者多選購書籍,因此店內主打藏書種類與數量,消費者想找個座位十分困難,但對蔦屋而言,經營策略反而是掌握更多的閱讀族群,因此店內共有320個座椅供顧客使用,加上與星巴克合作,整個書店中的任何一本書,讀者都可以拿至星巴克坐下來邊喝咖啡邊閱讀;即使不購買,只要閱讀完歸還至原處即可。
蔦屋清楚了解到,據守追求坪效的舊思維最終恐怕讓商場失去特色,而操作難度較低、標準化與消費同質性高的大宗書籍銷售市場,已為網購渠道所取代,自然無法吸引消費者上門。因此,蔦屋的經營策略轉而擁抱「停留經濟」,延長消費者於店內的停留時間(Dwell Time),藉以提升客單價。根據英國零售諮詢公司Path Intelligence的研究,消費者的停留時間每增加1%,銷售業績就多1.3%;換句話說,蔦屋刻意營造的居家空間、各主題性的陳列擺設以迎合消費者喜好,均係希望延長消費者在店內的停留時間。
確實,實體書店面對著極為嚴峻的挑戰,但回歸到文化場域的人本特質,實體書店仍存有虛擬的網路世界無法取代的特質,也就是實際翻閱書本感受到的視覺與觸覺,以及實體空間所能提供即時互動的體驗。
蔦屋在實體書店一片低迷的景況中,成功透過多角化經營,聚焦生活價值型態,打造出差異化優勢,走出自己的路,成為生活品味與服務創新的引領者。我國書店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,而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,效仿其他業者的成功經驗必不可少,透過服務創新、科技體驗等新型態元素導入,進而改善其經營環境。
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…/…/headline/20170125/37532212/